中国国家博物馆庋藏古代卷轴书画近万件,形制齐备,品类丰富,既有珍如拱璧的宋元法书名画,也有体系完整的明清书画名家作品;既能够呈现中国古代艺术衍进的内在关联,也可以反映出历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样图景。
自今年1月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大基本陈列和部分专题展览进入修改调整期。其中“中国古代书画”已完成第三期改陈,推出“中国古代书画——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专题展。
本次展览以“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为主题,精心遴选馆藏50余件创作于15至19世纪的山水画作精品,通过“实景·佳致”“溪山·怡情”两个部分,突出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实”与“虚”两方面——画家的山川游历、行旅感怀与笔墨风格样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藉此探究古代中国人体察人生、观照世界的图像方法与思想观念,在古画与今人之间搭建起通畅的对话路径,完成一次中华美学的视觉与精神的山水旅程。
展览看点:
展览近八成展品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如国家博物馆重要馆藏——明代王绂《燕京八景图》卷是第一次对公众整体亮相。又如,国家一级文物——《赤壁泛舟图》轴在展览中首次展出,这幅画是明代宫廷画家郭纯现存的唯一画作。
三幅《石渠宝笈》著录画卷。如钱维城《云壑林庐图》卷、张宗苍《云林寺图》卷、文点《邻叟过桥图》轴在展览中展出,精彩不容错过!
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画科,其描绘的对象是山川自然景致,但并非仅是对真实景致的临摹。
实景图古来有之。作为描绘自然的山水画本是以仿似真景为主要诉求,由于形神观念的影响,山水画在创作与自然实景间一直存在着微妙和深意。本单元呈现出古人如何将“形神”观念具体化为图像,并用不同图式方式来表现“实景感”。
展览中,最令人瞩目的实景山水画当是元末明初画家王绂所绘的《燕京八景图》。
金代明昌年间,金章宗完颜璟选定燕京八处风光名胜定为燕京八景,即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阴、蓟门飞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月和金台夕照。历金、元、明、清四代,吟咏作画、诗篇不绝,如今我们能看到最早描写“燕京八景”的诗篇是元代冯子振的《鹦鹉曲·燕南八家》,而最早的画作便是王绂的《燕京八景图》。
王绂《燕京八景图卷》纸本水墨 42.1cm×2005.6cm 1413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局部)
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生,无锡人,洪武时生员。据画史载,其以诗书画见长,尤以墨竹最为著名,为明代墨竹画创作提供了新范式,被董其昌誉为“国朝开山手”。《明史·王绂传》云:王绂“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永乐元年(1403)供事文渊阁,并参与编纂《永乐大典》。
《燕京八景图》分别绘金台夕照、太液晴波、琼岛春云、玉泉垂虹、居庸叠翠、蓟门烟树、卢沟晓月、西山霁雪,无款,仅钤“中书舍人” “王孟端氏”二印。就画风而言,构图严谨,墨色淋漓,苍茫湿润,是比较典型的元末明初学吴镇风格。从绘画技法上看,国博本《居庸叠翠》的处理手法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亭文会图》《凤城饯咏图》有着明显的同源关系,故应为王绂真笔。
此画具有比较鲜明写实特征,画家应亲自到过八景实地,并摹写自然真景而成此卷。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刘九庵在《宋元明清书画传世作品年表》中将其创作年代断定为永乐十二年(1414)。由此可推断,王绂所作《北京八景图》当是第二次跟随明成祖北巡期间所绘。王绂的创作意图,受到同行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的影响。
胡广深得明成祖信任,在随同明成祖两次巡狩过程中,邀约好友王绂以纪实性方式选择记录特殊意义的关键位置。作品完成后并未进入宫廷,而是由胡广收藏。该卷前有胡广书《北京八景图诗序》,各段分别有胡俨、金幼孜、曾棨、林环、梁潜、王洪、王英赋诗。《四库全书提要·集部·总集类存目》中有《燕山八景图诗》记载了为此图唱和者有13人,现图诗跋仅7人。
俞剑华认为,《北京八景图》是描写真景,但并不拘泥于真景作自然主义的描写,而是摄取真景之精华,加以艺术创造。每一幅都有它的地方特点,使人一望而知主题所在。
王绂《燕京八景图卷》(局部)
清代画家董邦达的《邓尉香雪图》也具有实景图的特点。
邓尉山位于苏州城西50里光福乡,相传汉代太尉邓禹在此隐居,因而得名。此处湖光山色,有方圆近十里梅林,花开如雪,香风不绝,为吴中绝景。康熙年间巡抚宋荦游历此地,题刻“香雪海”三字于崖壁之上,此后其声名大盛,有“邓尉梅花甲天下”之称。康熙帝六下江南,专程三次到邓尉赏梅,流连忘返;乾隆帝效法先祖,更喜梅花,也曾六至香雪海赏梅,并作有诗歌。
董邦达《邓尉香雪图轴》
董邦达(1699—1769),字孚存,一字非闻,号东山,富阳(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后入职南书房,以礼部尚书致仕。曾参与编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等书。山水近学董其昌,上窥董源、巨然、黄公望。其才华出众,造诣全面,颇受乾隆皇帝赏识。论者有“古今三董(董源、董其昌、董邦达)相承”之说。善用枯笔,勾勒皴擦,多具逸致。
董邦达的《邓尉香雪图》描绘了邓尉峰峦逶迤,太湖环绕,梅花雪海千顷,十里香风的景致,可谓美哉。画上有汪由敦书康熙帝《御制邓尉香雪海歌叠旧作韵》诗一首。汪由敦(1692—1758),字师苕,一作师茗,号谨堂,一号松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累迁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善书法,以馆阁体著称于时。
董邦达《邓尉香雪图轴》局部
《榕荔溪石图》卷为清代项圣谟所绘,画卷以细腻的笔法,全景式的构图,呈现了闽中榕荔的山水图景。
项圣谟(1597一1658),字孔彰,号易庵、胥山樵,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项元汴之孙。善画山水,远师唐、宋,并参以元人气韵,笔致凝重,自成风格。亦擅花卉,清隽明丽。
项圣谟《榕荔溪石图卷》 清顺治十二年(1655)
此卷为项圣谟五十八岁时作,卷首房屋与古树掩映,古榕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屋中树下人物各具情态,更有小狗立于门前。其后溪水潺潺,贯通画卷,水波以细线勾勒,气韵连绵。怪石立于溪中,参差错落,极富变化。溪上长桥、溪中船只,各有行人往来。卷中与卷末山石溪水相映成趣,石濑险滩,形态各异,远近山水虚实有致。画面造型准确,结构塑造严谨不苟,写实的同时不失秀雅。山体皴擦极富变化,笔触细腻。设色清新雅逸,颇显灵动,墨色变化有致,颇具气韵,将闽中山水展现得淋漓尽致。
(责任编辑: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