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传承方式及王羲之的书法成功关键概述: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承是家族式的,有严密的自我封闭的性质,是不对外相传的,既使当场表现书艺似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钟繇见韦诞笔法也纯属偶然,所以真正掌握这门技艺的是当时的高门士族。这个群体是非常小的,而且异常脆弱,一不小心书法就会随着士族的消亡而失传。所以,能与王羲之谈论书法的没有几个人,最多是与儿子献之讨论一下,对外则主要是以书札表现。于是后人就尽可能地找同时代的书法遗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由于不了解书法在当时实际运用中层次的极大差异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所以,王氏这个笔法系统是封闭在士族范围之内的,与同时代的民间书法没有什么关系。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在帝王那里得到了极大的肯定,如南朝梁武帝萧衍,梁武帝本人贵为一国之君,其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功绩地位不在另三位开国皇帝之下。但他更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长于文学、善乐律,尤精书法。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这给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奠定坚实的基础,史书称其“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他认为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王羲之对联欣赏:
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是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 而魏晋风度的审美风尚对后世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而《兰亭序》对后世书风的影响是任何一件作品都难以比拟的。王羲之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有时表现为后人对他的技法的学习,有时则表现为后人对他的艺术精神(魏晋风度)的理解和把握。
书者介绍: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地位极其崇高,被后世尊奉为“书圣”。王羲之何以为“书圣”,这固然奠基于他创作的那些高超的书法作品,也与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褒扬离不开,但还有一个书法史上的“势”的问题,即我们今天通行的楷书、行书、草书这三种书体都是在汉魏之际创立的,而王羲之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发扬广大,成为这三种书体的集大成者。
古典书法构成的元素及行书的草意:
构成古典书法的两大元素是笔法情趣与阴阳关系(对立与统一),两大元素缺一不可。只有书家练就炉火纯青笔法功底,才能谈得上第二个元素。在分析王字的书法时,发现了王字中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笔法情趣,历代书家、理论家对王字行书的截笔有分歧。有人认为是纸的折痕所致,也有人说王羲之在玩笔法。纸的折痕造成的截笔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同列而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截笔,相邻的两列也有不同的截笔是王羲之笔法功底的最直接的体现。
行书点画之间须有草意,盖笔笔飞动,纯是天真横溢,无迹可寻,而有遒劲萧远之致,必深得回腕藏锋之妙,而以自然出之。其先习黄庭洛神以端其本,其后习各种草书以发其气,其中又习数十种行书以成其格,安得不至妙境。行书之功十倍草书。或曰古人有忙中不作草字,奈何?曰:斯人斯时所未学者,草耳,未学则以为难,理或然欤?或曰:此说误。不及作草者,不及起草再誊真耳。学行书即能通真,学真书不能通行。以此知行书之功不小。